2015年9月1日星期二

《馬克白》的戲劇分析

《馬克白》的戲劇(按要求地)

馬克白是莎士比亞寫下的四大悲劇之一。故事發生在蘇格蘭,描述英勇的將軍馬克白,由於聽了女巫的預言,使他產生對王位謀篡之心,而展開的一連串暴力與血腥的爭奪。他爭奪權力的慾望,使他瘋狂,即使最後他登上王位,也使百姓視他為「暴君」而合力討伐他。

我會從情節,角色和思想三方面分析戲本。

先從情節分析,用Gustav Freytag的結構理論分析主線劇情。在說明的部分,作者以戰報的形式點出馬克白將軍的英勇,亦因為其他高爵位的叛亂,令馬克白及其朋友兼戰伴班戈升官加爵。其後,凱旋而歸的馬克白和班戈,在荒野中聽到三個女巫預言般的祝福。女巫說馬克白會升兩個爵位,之後會成為王;而班戈則被預言子孫會為王。馬克白的野心被激起,而碰巧現時的國王鄧肯來馬克白的領地作客。以上就是引起行動。高潮是馬克白把鄧肯殺死。漸弱的階段是馬克白打算殺死好友班戈及班戈的兒子,但只殺了班戈,兒子弗利安斯卻逃脫了。馬克白成為一個暴君,臣子不斷逃亡。結局馬克白終被邁克特夫所殺。

本劇屬於悲劇,因為主角付出代價,產生新秩序。本劇主角馬克白的代價是死亡,而新秩序是新國王的登位。

煽動時刻為馬克白殺死鄧肯那一刻。

總括而這本劇適用Gustav Freytag的結構理論。

在情節發展方面,女巫的預言式祝福,為往後的劇情作出揭示,亦因為三個預言有兩個已實現,令觀眾期待馬克白到底會怎麼成為王。在女巫第二次出現在馬克白面前,鬼魂告訴馬克白,沒有一個在婦人腹中生長的人可以傷害他;亦告訴馬克白,只有一天勃南的樹林向鄧西嫩高山移動,他才會被人打敗。這兩個預言作為懸疑,一來寫得馬克白好像立於不敗之地,二來卻又寫出馬克白是可以敗下來,但原因卻好像不可能。這兩點的懸疑很吸引讀者往下看。


在角色方面,我會用對比的方法分析。班戈和馬克白,兩人一開始的時候都是忠勇將軍的形象,但在之後兩人的性格和決定,令兩人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兩人都聽過預言,但在聽從預言上已有差別。班戈是不害怕的,女巫說話的時候,勇敢的問女巫是誰。反倒馬克白就要在班戈發言後才敢搭話。之後兩人對於預言的態度和因應的行動亦有很大差異。班戈覺得這是一件尚算好的事,但對此不再上心。相反,馬克白覺得是一件大事,而且對此信之不疑。甚至在死的時候,馬克白仍堅信,自己的滅望之日是森林移動之時,能殺死他的是不是由婦人生下的人。反而班戈的死時只叫兒子逃去,沒有說什麼你不能死,你是未來為王的根之類。另一個對比是馬克白和鄧肯,內文提到鄧肯也是弒君為王,馬克白也是「參考」這個做法。但兩者有着本質上的差異,鄧肯上一任的王是殘暴不人,雖然沒有明言,但相信鄧肯弒君是為人民着想。而馬克白則是因自己的慾望,弒殺一個仁君。至於女性角色,馬克白的妻子和邁克特夫的妻子是一正邪對比。馬克白的妻子慫恿馬克白忠於慾望,作為馬克白弒君的一大推動力。邁克特夫的妻子行事光明磊落,教兒子做個正人君子,不要個起假誓掉誑的人。

在思想方面,我認為血和幻像是兩個象徵。首先血象徵殺人和罪,在一開始向鄧肯報告的軍曹是在流血的,代示他曾在陣前殺敵,但他身上流的血並非象徵他有罪,而是他殺的人,令他染血的人有罪。即有罪者是攻侵蘇格蘭的挪威人和背叛蘇格蘭的人。另外馬克白和妻子把鄧肯殺死,他們倆都染上鮮血,顯示他們犯下弒君之罪。之後,馬克白妻子夢遊,不斷重複洗手的動作,又說有血漬和香料也蓋不過血腥氣。這顯示罪就在馬克白妻子的心中永不洗去,同時作為一句諷刺,因為她之前說過:「一點點兒的水就可以替我們泯除痕跡。」反倒馬克白在之前弒君時說的:「恐怕馬克我這一手的血,倒要把一碧無盡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紅呢!」這句才是真的告訴我們罪對我們的影響是深遠,要一片無盡的海都受影響,我們的一生都受其陰霾。第二個象徵是幻象,我認為幻象代表自責。馬克白在殺了班戈之後才見到幻象,而且班戈的幻象是染着血的。用回上一個象徵,血提示着馬克白,班戈是馬克白殺死的。馬克白重複看到班戈的幻象,而且是在群臣的宴會下。我相信馬克白是希望身為他的朋友的班戈能成為他的臣子,但何奈,班戈是一個聽過女巫預言的人,最容易猜到真相,亦是女巫預言之後的王的祖先,馬克白對他再添一份擔憂和害怕。對於班戈被自己買兇,是馬克白對班戈有一份歉疚。

在主題方面,我認為這是一個探討人性的劇。就如主角馬克白,人是有邪惡的慾念,而這些慾念會令人為了瘋狂。這些慾念是存於每個人之中,只不過是人們隱藏着。這點我們可以從第四幕,第三場瑪爾康和邁克特夫的對話中可以得知。瑪爾康說:「我知道在我的天性之中,深植着名種罪惡,要是有一天暴露出來,黑暗的馬克白在相形之下,將會變成白雪一樣純潔。」邁克特夫之後回應:「你可以一面盡情歡樂,一面在外表裝出莊重的神氣,世人的耳目是很容易遮掩過去。」從這兩句可以看出,雖然以上兩人是行正義討伐馬克白,但實際上兩人卻深藏黑暗。還有,在邁克特夫的妻子和孩子的對談中有講到其實邪惡的人遠比正義的人多。邪惡的人不過沒實行罷了,但只要有一些推動,不論這些推動是人為還是非人為的,人們的邪惡都會如馬克白一般顯現出來,就如馬克白被妻子(人為)和女巫(非人為)所推動。這個世界就是如此可怕,言而人們就如邁克特夫的妻子提到的:「這世上做了惡事才會被人恭維讚美,做了好事反會被人當作危險的傻瓜。」正義的人無從辯護,因為邪惡的人多於正義的人。當然世事也不是太悲慘,因為有邁克特夫的妻子――會教人正義的人,亦有邁克特夫――心有邪惡,知道它的存在,而行正義的人,而且有人會因為行惡事而心靈受到遣責。


總括而言,這套劇是一套合符Gustav Freytag的結構理論的探討人性的劇。

---------------------------


課程:戲劇概論 Gustav Freytag的結構理論(一年級上學期)

題目:
Gustav Freytag結構理論分析 外加 戲劇六個元素任選並闡述(大概是這樣)

導師評語:劇情分析錯誤,較多不準確,對理解有誤解。思想分有趣亦有用功之處。

作業分數:B-

事後短感:


我問過老師,那個結構分部,是我寫得一團亂,又沒有明確的分段,他根本看不明啦。我覺得結構分析我是對的。

我把論文都寫成閱後感了……然後,好像也沒有老師說有什麼大問題(除了在文中不要用「我」),我應該會繼續這樣寫。

本來我就沒有特別興趣看古典,因為功課看了莎士比亞,就覺得太神啦。所以都有想過要補古典,或者至少補莎劇,不過太懶就還未補過(跪

前兩天,在同人展看到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同人文本,我就超興奮的買下來了,但是我還未讀原作。我本來想要先讀原作,再讀同人,可是這樣的話我很難讀到同人(欸!)……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