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4日星期一

有緣身在此山中

有緣身在此山中

總覺得自己近來行了很多山。當然回想起來次數一隻手數得完,只是對比起沒行的朋友多吧。或許,有行很多山的錯覺是因為每次行山總有些特別:雨後泥濘路、山竹離開後幾天、行夜山、一個人行。

最深刻印象的始終都是天氣冷得大帽山要封路那天,我和幾個朋友打算走一趟元荃古道。詳情可以參考那次的簡略紀錄。唯一要提的是上山時下着配合寒冷天氣足以叫戶外的人直打哆嗦的毛毛細雨,可是下山因為溫差的關係打在身上的雨水竟讓人感覺微暖。我自己私下稱這次為「上雪山」,大概既因為自己未看過雪,也因為芒亨(monster hunter)第二代有個地方就叫雪山。我一直都等待哪年天氣又那麼冷,再走一遍「雪山」。

說回近來行山,其實一開始不是為了行山而看瀑布。事源見到朋友去美國旅行,對方在社交網站貼了瀑布的相片和影片,光是透過虛擬影像已被磅礡的流水震懾得神往。記憶中自己只在台灣十分看過瀑布。朋友這樣一分享就挑起自己「條癮」,想去看瀑布。上網一找就決定行小夏威夷徑,主要是想看瀑布,行山只是順道。

後來不知道為什麼目的就從瀑布變成行山。

行山都有些趣事可以分享。

行山客很常和遇到的人打招呼。我一開始不明白原因,朋友就說因為怕遇到的是鬼,打招呼會正常回應的就是人了。這個說很有趣所以特意記下。至於真正的原因有興趣的朋友上網一找就會找到的了。

行了好幾次山,其實途中不怎麼需要看地圖,因為如果沿着大路、行山徑走,路很明顯,地面是石或是泥土和旁邊綠色的樹、草、落葉壁壘分明。

其中一次行飛鵝山,走了一條不是太明顯的路。途中心裏驚慌是不是走錯了,硬着頭皮走啊走,走到見到人工的石屎路,我和朋友才放下心來。

另外有一次我獨自行山,差點就迷了路,因為途中有兩條不明顯的路,我隨意選了一條,走着走着就被草木包圍,想原路折返卻不認得路,心很慌。後來拿谷歌地圖出來定位(一開始地位還飄走了,顯示我在山下),跟着大概方向走,很快又走回大路,才鬆一口氣。

這兩次都讓我覺得明明是接近自然,卻要走近人類活動才感覺到安心,這種有點奇妙的感覺。

之後,來說為什麼喜歡行山。其實我不知道。有一次因為跑上跑落,心跳加快,又氣喘呼呼,以為自己因為這種比自己活着的感覺(超中二的)。很快我就否認這個原因,因為行山沒有那種多向上的路。

那麼是想取代運動之意嗎?當然,我是有這種想法,但我覺得行山和我(極)閒時會到公園跑步那種強烈的運動或是肌肉訓練不一樣。

最終都是說不出個易確原因來,大概是幾項因素加起來吧:風景、大自然、運動。

還有一件事可以分享一下,那時行完小夏威夷徑看完瀑布後,晚上朋友間有飯聚,席間給朋友看剛拍的照片。朋友說了句類似「小溪當瀑布」的話。那時心裏的興奮被瞬間澆熄,因為他說的沒錯。的確,與其他地方的瀑布對比,香港的瀑布不算什麼。或許香港的山和其他地方對比,香港的只能算上是「小丘」。行香港的山是不是需要什麼理由呢?(這裏要申明一下,朋友不是刻意嘲諷,因為客觀來說,說那是小溪,不是很多人會反對。)

不管怎麼都好,我算是喜歡行山吧。今年完成了其中一個目標——上獅子山。往後大概還是會嚷着,等天氣夠冷,還是要上一次「雪山」。

朋友,得閒行山。


這篇文是我獨自行山的時候在心裏打好稿,本來還有下面一節,那時候還想到一節,當時想好像和文章的調子不夾,所以從一開始就決定在完結後加。(雖然寫的時候就發覺其實文章一直都很割裂,本來就照加也可以。)

在輔仁上看到一篇文章,說有個毒男約有興趣的對象行山。我覺得行山是個不錯的選擇,首先有益身心的活動。其次,行山起碼一個小時,除了對方和自己,剩下的就只有鬱鬱蔥蔥的山林,得容易知道話投不投機。文中說到主角難走的路就不管對方,易走的路卻幫手扶着。我認為主角是因為走難的路時已經自顧不暇。總而言之,想用心理學的什麼吊橋效應也好什麼也好,如果行山只是順道就別選這應難。

(寫寫下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會想將這段分開來,因為太奇怪了,而且……算了不說了,愈說愈想反白。)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