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9日星期二

從迪卡的高職文說起

從迪卡的高職文說起

偶爾看到這篇迪卡文,也看到下面的回覆有二百多則。(回覆有些我是跳過了,尤其一百五層之後的甚多。)這些貼文既引起了論戰,也引發我思考,所以在這兒組織一下,加說一點自己的看法。

先要說高職這個制度,香港是沒有的,但這並不代表這文章及留言對香港社會沒有參考跟反思的地方。

文章主要是說關於高職生被歧視,作者的一些經歷和體會。主要是社會瞧不起高職,作者跟留言有說例如家長、老師和同學覺得高職是低一等的或者是讀不成書才去讀的。留言也有舉給高職的公開試出題有問題(比平常多十幾題),媒體不會報;相反若果是給一般高中生的指考有問題,媒體一定會大字標題。又例如第一百二十七層的留言說對高職生有無形的歧視,在大學老師會說這部分高中學過而跳過,但高職生不會。(好吧,這裏是能提出理由的,老師只能順道大部分學生的程度而上課。)(另外第九十五層也向作者的某個觀點提個反論,不過這不是我要說的,有興趣看了解大討論的朋友自己找來看。)

留言第二層是反對意見,說讀高職就是不會念書走的結果,是自己任性的結果。這就是引爆了本文,令本人飆到起過兩百個留言的一大主因。他可以說是代表了主流社會的看法。(扯點不大相關的話,在這邊反擊的都是非主流,進一步說瀏覽這個網站的都是非主流,再走多一步說到底是大學生本來大部份都是非主流還是什麼呢?)

此留言一發不可收拾,之後很多人來留言都是來戰第二層的。值得留意的是雖則熱門的反擊留言讚數有近九百至五百,但本身第二層的留言也有二百多個讚。如果視讚為贊同的話,有二百多人是認同這個說法的。舉第一百一十層當例子好了,他也認為在初中好好念書才能考上高中,現在考上高職的是在討拍(討人可憐)。

我會將社會歧視和念書念不好才進高職都分進我昨天說的制約裏面。社會歧視不用多說明,就是覺得高職低人一等。念書念不好,這就是人生而該念書,好像生下來就有種責任,或者說你在不知不覺中被灌輸了這種責任,再進而認為讀好書也是任責之一。

正當我滿以為自己認知了世界的真理。第九十六層說起了他的經驗,他注意力不集中症候群,但他盡力去讀書,用了很多方法強迫自己讀書。常問自己真的有那麼累嗎?能偷懶嗎?還說見到別人滿嘴藉口,說自己盡力了,沒有念書的天份。固然我覺得他是過份迫自己,但我們有迫過自己嗎?這個也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我覺得學校或者考試太多無謂的規則,但我真的努力過嗎?一切是否只是自己找藉口不去讀書而已?教我制約人沒有跟我說這點,而我只是個笨蛋,我想不通我不去好好讀書到底是反制約,還是不努力。忽然我想到了互相比較是好是壞,這個中學討論題目。比較會有壓力,但壓力會令人進步,比較也是一個指標;但過份的壓力,也會導致退步,沒比較的自行成長會比較自由自在。強迫跟比較一樣,沒有說不應該存在的。那回個頭說,我們應不應該因為自己沒天份或討厭讀書而不讀書呢?我想起了中學化學老師的一句:「討厭讀書,就當讀書是一個盡責的訓練,就像你長大以後,工作時要面對不想做的,也要盡責去做好。」這個說法很合理,但我卻不願意去信服。就像我現在讀書覺得功課、考試某些規定很無理,我去反抗,最後不合格收場,長輩們、學長們都說我活該,不應反抗,有分不懂「撿」。我明白跟規矩就沒問題,但若果有問題是規矩本身了。例如,我自己公開試寫作拿二等(不合格),但我在大學交的散文拿甲減,問題是在公開試的評分本身。難道規矩有問題,只要每個人都這樣好好的活着,問題就不存在了嗎?

(上段段尾重新看一遍,覺得轉得有點不關連……)

換一個討論點,第一百零八層,他說書讀不好是不應該的,父母花錢讓你讀,除了家庭經濟因素問題外,不應該不好好唸書。而且讀書不應只是為了考試,唸書是增進自己的內涵,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第一百四十八層說,唸書不是增進你的內涵,是一種篩選手段,是一種維持社會穩定的制度。先說一百零八樓的前半段,之前就講過了,把要讀書跟必須讀好劃上等號,每人的資質都不一樣,深明此理的人有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他甚至將人分等級去教育(這就不論這事的好壞)。到後面,讀書是增進內涵,我同意,而且之前也寫過一些話,本來讀書就是促進經濟發展、提升國民素質與國家實力(來自台灣教育草案)。或者廣義來說,老師包含了「解惑」,加上讀書包括跟同學相處,這些都會令你變成好人。不過一百四十八層說的也沒錯,除了不增進內涵這句,的確讀書考試是一個篩選手段,不過與其說是維穩制度,不如說用於資料配給的一次性評分和分級。我也很討厭這種要每個人都只拼讀書的,而且用之分級的制度。問題是沒有其他制度可以一口氣為這麼多年輕人評分,再加上根本沒有制度是完美和絕對公平,在這個大多數人接受的制度裏我們只好繼續待着,情況有點像Psycho-Pass第一季的女主角發現了社會的真相,卻不去改變的原因。

第一百五一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察,她說獎學金這件事講白一點就是學生學到什麼不重要,衝排名就好。其實我也看過有別的獎學金不看排明的,只是數量很少而且,可能要回到上一段說的排名、考試是現存較客觀的斷定方法。不過,提一點,香港有傑出學生選舉(叫比賽比較適合),不也一定是高排名就的人拿。什麼傑出、獎學,到頭來並非獎學習好的,而是高分的學生。不過,在香港讀書本身已和學習近乎脫鈎,而是在一個拿名次、拿證書。獎學金不如改叫獎排名金就好了。

在討論高職這件事上頭,有人說讀高職是因為找到目的。這點可以伸延到我一篇文章裏頭,我曾說過,很多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做麼。有朋友跟我說在大學四年不知道自己做什麼,沒關係;只要讀完四年之後,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就可以了。當時,我不知道怎麼回應,現在我想通了。中學時期,其他人說待考完公開試再想,問題是公開試完了,就問了想讀什麼,有什麼計劃。你壓根兒在這幾年沒想過,或者說沒機會去想,考完公開試卻迫你馬上給答案。大學讀什麼?好像是選個成績達到、出路好的「讀住先」,結果就讀了一輩子。大學以為我們都有明確的目標。從頭到尾,沒有人叫我們正視想做什麼,一到時間就以為我們都已經知道了。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個傳統思想植根在華人社會中。明明有個成語叫「紙上談兵」,卻沒有人和前面那句連結。造成學生只會背書,再引至留言第一百七十五層說,解決不了問題,談一技之長和背一堆書,又有何用。「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這裏又可以伸延多個學校學的到社會卻用不到的問題。不過,我在這單純的拋球就好了。

在本文串有人提到德國,德國素以優質教育見稱。取第一百三十九層,德國人說的一句:「德國沒有特別好啦,只是大家都很平等的前進罷了。」輕描淡寫,卻又切入了,教育的中心。只是我不明白我在讀的制度為什麼沒有這樣罷了。

最後,取第一百六十一層的一句來總結高職和高中,戰士羨慕法師的高輸出,法師卻羨慕戰士的高血量。高職和高中只是不同途,但路還是一樣,為了自己,也為了社會。

-----------------

會把這看完真的很勵害(苦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