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9日星期二

一個人與書相遇之後的故事

一個人與書相遇之後的故事

我一直都認為讀書是一個人的事。
即使它使我接觸到另一個世界,接觸到一群不認識的人,但不過只是虛構的角色罷了。
讀書不是一個人的事嗎?
不可能兩個人吧!
大家讀書的速度不一,加上頁面的大小不容許兩人共讀。
讀書根本不可能兩個人吧。

之後我開始寫書評,我也沒有改變我的想法。
讀書和寫書評都是一個人的事。
即使它在網絡上公開,使我的想法得以發表,但不過只是我的自言自語罷了。
寫書評不是一個人的事嗎?
不可能兩個人吧!
大家對故事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解讀,從不同的角度看,甚至用不同的形式寫。
寫書評根本不可能兩個人吧。

後來我寫起小說,我也沒有改變我的想法。
讀書、寫書評和寫小說都是一個人的事。即便投稿成功,使我的作品刊於雜誌,但不過只是我個人的幻想罷了。
寫小說不是一個人的事嗎?
不可能兩個人吧!
大家的風格不同,用詞遣字不一,對情節的鋪排、構想也有差別。
寫小說根本不可能兩個人吧。

這三件關於書的事都只能孤獨完成。那我肯定孤身一人吧。
因為上面三件孤獨的事我都有參與其中,更何況我一直以來做什麼事都是獨自一個。

而關於書的一定是一段又一段孤身隻影的故事吧。




一年一度的書展快到了。

「上年買下的書都看完了吧。」
我一邊喃喃自語,一邊用滑鼠點上書展的網站,查看今年書展的開放日期和時間。

「唉,都不知道為什麼每年書展都這麼多人,香港就那麼多能承受孤獨的高尚人們嗎?」
懷着這樣的一個疑問,我決定在應該會比較少人的一天去書展。

接着,就去找有什麼書要買。
我點上自己有看的作家的面書專頁檢查他們出了什麼新書。

看了好幾個專頁,鎖定了好幾個目標。

轉到下一個作家的專頁。那位作家是個香港人,但卻在台灣出道,所有作品都是台灣出品的。她今年沒有出新的作品,但卻發了一條令人意外的信訊。

「打算XX號去書展。每年書展都下雨,希望今年不會。求集氣。」

下面的留言都是一些「幫忙集氣」、「幫助掛晴天娃娃」的留言,除了一則――

「我也是那天進場,能不能找你簽名。」

然後那名作家回應:「可以唷!」

關於書籍的不都是孤獨的事嗎?

心裏升起一個疑問。

不是這樣嗎?

不是孤獨的……

疑問一直膨脹、膨脹……

回過神來的時候,自己已經留了言:「我也打算那天去書展,也能拜託你簽名嗎?」
而那位作家也留言:「當然可以。看來我要找個易認又不礙着別人的位置。」



大家相約某時在書展某個角落見面。

算上作者本人,來的人也只有四個。

大家先是拿書出來給作家簽。
接着,大家開始聊起來書展有什麼目標,習慣看哪一類型的書。
之後,還聊到對某些書的看法。
有人甚至問那位作家關於創作的問題。
最後大家交換了網上的聯絡方式,便離去。
大家都是獨自一人來的,但有兩個人因為聊得投契,所以結伴繼逛書展。
我明明是其中一員,卻像置身局外似的,除了別人特意問我,否則我是一句話也沒有答上。
自己明明有看書的,明明有寫評論的,明明有寫小說的,明明明有很多很多話題,但面對着他們高興的樣子,好像在說能遇在場各位太好了,疑惑卡在我的喉嚨,令我不能發聲。

回到家,我開始找尋剛才見過面的人。
有人留下網誌名稱,有人留下社交網站的名稱
雖然他們留的的聯絡方式不一,但同樣的他們都是喜歡書的人。
我也一樣喜歡書,不一樣的是他們並不是獨孤一人。
詳細看他們的網誌和發帖,我發現原來關於書的都不一定是孤身隻影。

讀書可以不是一個的事。
書裏面的角色,雖然都虛構的,但你會代入角色。角色遇到危險的事,你會緊張;角色有煩惱,你也會一起想。
你會和角色同喜同悲,你就像和角色一起經歷故事裏面的一切。
你們無法相見,但能一起冒險。
而在現實中,兩人不能共閱一本,卻能讀同一本書,體會同一個故事,一同期待角色下一次的活躍。

寫書評可以不是一個人的事。
雖然每人有不同的意見,但正正是每人有不同的意見,你看東西的角度才會更多。
而找有多交流,甚至可以每人寫一個角度合寫一書評。

寫小說可以不是一個人的事。
雖然角色是你的幻想,但他和你一起經歷過高低跌起,你們一起面對困難,一起成長,即使沒什麼人看到,也是一個難忘和難得的體驗。
和其他人討論寫作問題,可以一起進步,看其他人的作品亦能豐富自己,還可以一起寫接龍小說,有趣又能刺激想像。

其實,單單和書本在一起已經不是一個人,更何況書本外的世界呢!

----------------------
感謝《刺靑雜誌》願意登我的文章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