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5日星期一

在寒冷的兩天看雪(上)

在寒冷的兩天看雪(上)


1時間是一月十五號的凌晨兩點半,我在做功課,差一個論點和結論(可能七八百字吧)就完成。我打算寫完才睡。

我在刷社交網站的時候看到有人貼說桃園一個緯度很低的地方好像下雪了。

我馬上訊息住在陽明山的朋友陽明山下雪了嗎。朋友說正上去。(後來才我知道他在說他們在上陽明山的大屯山。)

傳完之後,我問自己,如果下雪又怎麼了。

看着桃園某步道那個不知道是雨還是雪的直播畫面,我給出了答案:下雪就衝了。

我回到作業一邊寫一邊等朋友再回覆。

凌晨三點朋友傳來雪的影片,我就決定要搭六點的火車從花蓮到台北去。



2在去台北的路上,朋友有提醒我要買手套跟衣服。出門時已經把最暖的都穿着或帶在身上。(後面再提我穿了什麼。)我有手套跟衣服,就不知道夠不夠,也很擔心不夠,因為朋友有說他山上看到雪,覺得超級冷,褲子不夠暖好像凍傷了。

褲子才是我真正要擔心的事,我那時候只穿了一條牛仔褲。我就沒有很保暖的褲子,因為上一年帶了一條有絨毛的褲子,今年就沒帶,想說需要時去買也可以。

到台北的時候才九點,賣衣服的最早要十一點才開。我決定先上陽明山再說。

其實因為緊張我有在社交網站上逐步更新近況,有位朋友提議我穿厚絲襪跟貼暖包,我後來有採取後者,前者我有點過不到自己。



3大概十點半我就到陽明山了,我先去吃個早餐,再到朋友家。朋友差點把我困在外面,因為他們剛下山又冷又沒睡,完全不想離開床。

大家都先睡,再決定下一步。



4朋友又再拉了三位想看雪的朋友一起,我們六個人先去食點東西,簡單的買了點裝備(沒下山是因為開始塞車,來回太花時間)。我買了電單車用的全身雨衣,打算擋一下風雨(雪)。也買了暖包。朋友也給了我一件他的褲子,朋友的朋友則給了她一件多的羽絨給我。

統整一下我所有的裝備:

上身:面巾、薄內衣、保暖內衣、有薄刷毛的外衣、薄羽絨、普通外套(有帽子)、朋友的羽絨、機車雨衣(有帽子)

下身:牛仔褲、朋友的褲子、機車雨衣的褲子、普通運動鞋

我另外有貼六個保暖貼在身上,兩個在小腿根近腳踝的位置,兩個在大腿,一個在胸口,一個在背。很多在腿是因為一直怕下半身不夠暖,其實最怕是腳掌,原因是鞋子會透風一直都覺得有點冷。可能隔着衣服,其實沒有感覺保暖貼有很明顯的效果,唯有背囊會壓在背上,反而有一點點溫暖燙。



5乘的士到大屯山的管制區前,一路向上爬。

大屯山的平路較多,緩緩地走,高度也緩緩升高。

其中有一段木板地結了冰,薄薄的一層白霜,踏上去會滑,是雪境初到的感覺。

漸漸看到旁邊路邊有濕濕髒髒的雪跡。



6大屯山停車場算是一個中間,一來平坦寬闊,二來有一點高度,已經有點積雪可以玩,三來那裏有洗手間。不少人在到這邊玩一會就折返。

我們去個洗手間就開始「上山」。



7沿路可以看到不少雪人,有的是堆在路邊,也有的是抱在人的手上被帶下山。

我們也有堆雪人,拿着向上爬,伙伴沒有拿回山下,反而放在半山某處,說反正會融化,不如放山上讓它活久一點。



8停車場之後的上山路,反而有點正式進入雪境的感覺。

地下是白色的冰雪。放在轉彎處的鏡子都裹着一層冰。



9雪和自己想像中不一樣,原以為是是軟軟的。

沿途摸到的都比較像冰塊。

我們剛開始「上山」都有拿雪「球」互丟。

就像剛剛說的,那些嚴格來說都不是球,而是冰塊。要堆成一個雪球不是簡單的事。後來下山,看在停車場的人把那些高度較低,更少更薄更像冰塊的雪,堆成球,弄成雪人都覺得很佩服。

一路上山,會遇到不同質感的雪。有另一種是柔軟一點的,大多都在路邊或樹下,比較不常經過的地方。大概是像冰塊的雪都是被踏過或是累積起來融化又結回去合起來的。

還有一種更柔軟的雪,那是在更高處,路旁深水溝,那個水溝可能有半個人般高,全都蓋上雪,看不到底。探去摸,都是軟綿綿的雪,好像什麼都摸不到,又知道自己摸過雪。

我自己探過小腿進水溝雪堆中,也扶過一個伙伴這樣做,是一個無法形容的有趣體驗。



10身上的裝備,算是足夠的。

我自己的問題是我很瘦,朋友的褲子和機車雨衣的褲子走一會就漸漸掉下來,拉好、綁好走一會還是會掉。我一路上就不斷拉好褲子。

另外,我的鞋了是普通的運動鞋,踏過雪地,大概會因為體溫會融一些雪,那些雪水會融進鞋裏,不舒服之餘,也有點冷。後來,我把紙巾放進鞋底吸水,情況改善不少。

後來,大概是爬得更高,時間也更晚,衣服顯得不夠,開始冷得發抖。



11在山中有個觀景台,理所當然我們在那裏休息。

有一位伙伴提議折返。

大家有表決,大部份人都想登頂。領頭人決定多數決,上山。後來,走了一會,那位伙伴再提折返,因為她沒什麼體力了。大伙兒就折返了。

一開始,我覺得可惜,一場來到,難道不登頂,而且雪境難遇。後來想,還是折返對,有任何一個伙伴說體力不夠就要折返,始終危害。

往回走時,遇到另一群人,他們問,觀景台遠嗎?他們其中一個說打算到觀景台就折返,因為從停車場到觀景台和觀景台到山頂的距離差不多,觀景台到山頂的高度沒有升很多。聽到這裏我有點釋懷,當然下山後研究一下就發現這個說法是錯的。(山頂是 1092 米,觀景台是 997 米,停車場是 840 米)



12下山的時間,踏在雪(冰)地上會滑。



13有伙伴是第一次看雪,她把吹泡泡的東西帶上山,看看有沒有特別,結果是沒分別。



14回到停車場才發現,機車雨衣的褲子破了一個大洞。機車雨衣上衣的口袋也在上山途中兩邊盡破,破口一直擴大。快四百塊的機車雨衣就這樣變成一次用品。



15下山後,裝在背包側的水瓶裏的水仍維持雪山上的溫度,冰冰的,彷彿從冰箱裏剛拿出來,被我們戲稱為「雪山水」。

*

因為是晚上比較不好拍,沒有拍很多照片。

 
我最喜歡這張,大概可以拍得更好吧。



嗯,其實第二天也有經歷,大概更精彩(?),也有更多照片。不過,我這篇也拖了兩個月,下篇就希望有拖冇欠。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