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8日星期二

說書:買

說書:買

「上年買嘅書睇完未啊(上年買的書看完了沒有)?」

某篇評論書展的文章這諷刺的寫道。

是的,雖然香港被批評為文化沙漠,但若果光看一年一度的書展那擠擁的人潮,恐怕會對文化沙漠這個負面名字有所懷疑。更何況每每書展都會看到有人拖着行李箱入場購書。


除了書展,香港不時也會有舊書義賣,會場同樣萬人空巷。

眾所周知,香港人的閱讀風氣不盛行。書買完有沒有看,是值得相確。

有一說書展是書籍「散貨場」,說書展只是一個單純商業行為,別把它想成文化盛事。

有人說,有看書、買書習慣的人不大需要到書展,只要到樓上書店也會 差不多的折扣。這個說法不能說錯,可是也不是全然正確。首先,書展是一個重要的書期,有不少作品都會趕上書展出,書商會先把貨送到書展,要在外面書店買到書展才出的書,要待書展完結幾天才能買到。其次,書展有外地參展商,要買非本地的不常見作品相對容易,而且也有一定的折扣。另外,在書展裏的出版商攤位購書,因為不用經過書店抽成,出版商會賺比較多(作家是抽書價的百分比,所以在這件事上沒影響),不過有沒有人在意這點就是了。還有,當然最重要的是書展裏的折扣略高一點(不是全部都較高)。

書展和義賣的購買氣氛熾熱,我覺得書展就如年宵或是慶典,大家受到氣氛影響,寬下心來,會願意花更多錢。至於舊書義賣,因為折扣很大,大家願意用一點少錢買沒有太強烈興趣的書。

以上只是我的猜測,我無法得知別人是怎麼想的。

那麼與其說別人,不如就回到我身上。

先回答一開始那個問題:「上年買嘅書睇完未啊?」我要老實的回答:上年書展買的書確實沒看完,但看完兩個星期前買的書。我是因為不斷買書和借書,遇到更有興趣的的書,就把之前的書擱置。

這半年我買少了很多書。反倒在舊書店工作後買了好幾本一直想儲存起來的書。(註1)

是的,我現在買書更多是為了收藏。想看的書反倒交給了圖書館,現在遇到有興趣的書先記下來,在圖書館找,甚或等圖畫館進書。

近來,和一個朋友聊天,他說他買書一個很主要的目的是支持作者。即使買舊書比較划算也不會買,因為這樣買書的錢分毫不會落到作者口袋。聽到朋友這樣說,我呆了一呆,但這樣做不無道理。(註2)

大部份人買書,應該沒有想那麼多,單純只是想看。

例如在舊書店有個客人,想找某本童書。他說那本書才 2016 年出版,想找新的都沒有,他甚至上大陸找過也是找不到,最後才把希望寄託在舊書店,結果都是找不到。

又例如,二年前,中學班主任上網救助找書,替他女兒找暑期閱讀報告的指定讀物。他猜想那些07、08年出版的書在港台兩地的書局大概找不到的了。

以上兩者我都建議他們到圖書館找書。書並不是有錢就有定買到。絕版,令買書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

所謂進退兩難的「進」是指買。時間一久,書就很難買得到。新書又很快進到「時間一久」的境地。

至於「退」就是擺放問題。香港空間小,要存放大量書很困難。買回來自然要放,沒什麼地方放,影響回買。

我有個朋友則採取扔有本才買一本的做法。而我自己則是大手扔書。

我曾在社交網站上把不要的書貼出來,看看有沒有朋友有興趣要。有個朋友大概是鬧着玩,在書堆的照片下留言說:rich。

我仔細一想其實有一書架的書也算是有錢的表現吧。

說買也不免提到價值。書是價值的吧?

某天,舊書店來了個客人想買兩本童書。我不懂定價,一向要先問老闆,碰巧老闆不在,我只好根據心前的經驗定價每本十元。擔心出錯的我問客人會不會覺得太貴,客人笑笑的回答說:十元買一份報紙都快不行了。他爽快的付錢離去。在他心目中書是值錢的吧。

近日,舊書店老闆買來了很多箱舊書,揀選合適買的,其他就送到廢紙回收。廢紙的回收價是八毫子一公斤。書是不值錢的吧。或許只是從丟棄那一刻,書就變成連廢紙,不再是書了。

-----------

註1:寫到很少買書本,想說自己買書習慣,寫着寫着才驚覺在《說書:置》一文已經寫過,真的尷尬。

註2:我和這位朋友聊了很多,因為我很好奇箇中細節,只是其他東西不太符合主題就不寫太多。例如,合資買書、捐書等。

買書是為了支持作者一說有兩點可以伸延。一,遊戲《底特律:變人》剛出的時候引起熱潮,但大家只是看直播,宅圈就開始勸喻熱愛這遊戲的大家即使沒有PS4也要買光碟支持。二,香港作家協會曾建議圖書館書籍每借一次就給定額的價用給出版社和作者。(相關新聞

後記:本來想說寫《說書:置》的時候預料自己不會寫這些關於書的文章,但現在又寫了,是不是要說些不會做的事來插旗。寫到最後,我想說我愈寫愈覺得自己寫得亂,說的事的連系不強,最後甚至覺得有點離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